读朱炳仁大师随笔感悟:总有一场幽默,绽开了我们的笑靥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央视网     时间:2023-04-09 11:48:06

老子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庚儿,你快将孔丘喊来我有事相告。”

孔子恭敬说:“先生,你有事吩咐?

老子从榻转过身说:“你这个丘长人多少天没有来了,忙什么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读了上面一段文字,你一定是以为某个电视剧的对白吧?不,它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的随笔。

人们都知道先生的铜壁画、铜文创的巨大成就;也知道他是跨越“诗书画印铜”的奇才,但恰恰是煌煌的艺术成就掩盖了先生奇崛的文笔。他的文章,与他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不同,往往是下笔汪洋、挥洒恣肆,嬉笑怒骂、援笔立成。

人们喜欢打油诗、喜欢小品,源于这些艺术题材的幽默风趣。其实在文学写作上,能把文章写出幽默风趣来,绝不是一般的功夫。这一点,在朱先生的文章中,我们有深深的感悟。

“这林林总总的‘牛’画中,真正流量最高的一幅画,定是唐代的《五牛图》。千余年来,粉丝们将其捧为妥妥的‘网红’……” ——《一代宰相为何要画《五牛图》》

一个“流量”、一个“网红”,瞬间让幽默感爆棚。以今释古,通俗易懂,既清新靓丽又趣味无穷。这是大师的手法,绝对不假。

读这样的文字,舒心、养眼,幽默的笔触,仿佛是走进了三千年前的岁月。

历史总是晦涩的、古籍总是深奥的,太多的引经据典,也让人感到枯燥难耐。但是,在朱先生的笔下,浩瀚的历史、蒙尘的卷帙都有了生命的灵动,变得栩栩如生。

“他们‘成群抱团’地创造着宋画的辉煌,‘群主’李唐被公认为南宋院体画的奠基者。……” ——《宋画,中国绘画史上谜一样的高峰》

“成群抱团”、“群主”,这些充满现代气息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脉搏的跳动。

先生的文章另一个特点,是与时俱进。他前卫、前瞻,紧跟时尚,大胆使用网络语言,这也是文章一大特色。以今释古、萌趣横生。

在他的笔下,关羽成为“潮男”;隋炀帝成了“网红”;范仲淹是“桐庐县长”;永乐的年号早早“躺平”……

“日历向前翻了八百年,赵构在德寿宫接待了一位客人,正是穿越到南宋的作者本人朱君。帝曰:‘今请朱君同游北内,共赏其中之‘壶中天地’小西湖也‘。我说:‘西湖之美实为天开,况近在咫尺,圣上何以仿之?’” ——《在德寿宫与皇帝赵构的一场对话》

“尹喜浑身燥热,差点撞墙……” ——《“稻可道,非常稻”:一畦铜稻载德载道》

“滕子京让我为岳阳楼作记,岂不是予我讲好故事?……” ——《探寻<岳阳楼记>背后的故事》

“岂不是予我讲好故事”……这句话文白夹杂,实在是风趣到了极点。从中,我们感受了古汉语的遗风,又享受了现代语言的通畅。话里话外,似乎有明代“三言两拍”的语言风采。

“如郁闷了,是躺平呢,还是去静宜园散心呢?” ——《谁砸了静宜园的铜狮子》

躺平,郁闷,典型的网络语言,听起来却让人感觉亲切与接地气。

“皇上要到老张家串门,当然非同小可……” ——《从南宋一场蹴鞠谈“齐云社”的恢复》

“画上的人物,包括士农工商官家、扫地僧,甘蔗男、油腻大叔应有尽有,各个是网红……” ——《看两宋风情:从<清明上河图>到<临安圣迹图>》

“串门”、“网红”、“老张家”、“油腻大叔”,多么前卫时尚的语言?枯涩的历史,佶屈的古文,在先生笔下,都变得趣味喜感和戏谑。看后,忍俊不止。

这种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视野,这种细腻的、图画式的笔触,令人惊叹。

他常说,现代是网络时代,也是信息化时代,文章也要紧贴时代。这种理念下,先生文章幽默风趣、亲切无比。

“强盗萧照是正宗‘文艺青年’,而且是李唐的‘铁杆粉丝’。见到真神,萧照怎能不涕泪交加?就这样萧照拜师李唐,随之南下临安。后来萧照画艺突进,顺利加入了李唐‘朋友圈’……” ——《一川如画:寻找心中的富春江》

“铁杆粉丝”“文艺青年”“真神”“朋友圈”……多么亲切、多么顺畅!

先生认为,信息时代,资讯缭乱,人们惜时如金。一篇文章,如果几秒钟抓不到读者,人们就会一闪而过。所以,朱先生文章开局,总是与众不同:

“有些事,往往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王道士你还是洗洗睡吧,笔者来说这一段……”

“别惊讶!在梁思成眼中,排名第一的中国古建筑,竟然不是故宫……”

“在公元前六世纪,一件影响世界思想文化发展史的大事发生了……”

“有些事,往往在意料之外……”,那么,人们会问,是什么事呢?“在梁思成眼中,排名第一的古建筑,不是故宫……”,那么,是谁呢?“公元六世纪,发生了一件大事……”我好奇,什么大事呢?

表面看起来,普通的一句话,但却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勾起读者的好奇。人们会带着疑问,驻足浏览、阅卷翻片。

现代散文创作,有一个手法,那就是将“故事、散文、随笔”叠加在一起。如果填进历史元素,那就更加灵动。这在他的笔下,这都是拿手好戏:

“一位长发披肩的长者,被我称为‘渚公’的领袖人物,站在刚夯实好的殿台上,面对集聚在台下的族民发布号令,首先要选出‘玉器大奖赛’的冠军。渚公说罢,将一件沉甸甸的宝玉捧在手上。族民们惊呆了,齐呼‘上,上,上!’于是获上等奖的宝玉尘埃落定了。” ——《良渚玉琮神徽入住人民大会堂浙江厅》

“姗姗来迟的防风氏便跳出来挑战,大喊:‘凭什么我们这些部落主都要听你的?’大禹哈哈大笑:‘你可不听我的,但你能不听我这把青铜刀吗?拉出去斩了!’” ——《大禹动了青铜刀》

遥远的岁月,陌生的场景,跨越时空、款款而来。这是大量史料和考据下,重新开启的大手笔创作。

“渚公一声令下,谷一、谷二俩粮官被押上殿台,两人痛哭流涕交代了犯罪经过和悔恨之情。渚公说,‘念其检查尚算深刻,没有将职责胡乱推给下属。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良渚玉琮神徽入驻人民大会堂浙江厅》

“犯罪经过”“悔恨之情”“检查尚算深刻”……多么风趣的语言,多么幽默的描述?这种情景生动、活灵活现的小品手法,令模糊的历史场景变得精彩纷呈,不得不敬佩先生天马行空、恣意洒脱的文字境界。

朱炳仁出生于自古诞生“师爷”的绍兴,与鲁迅是正宗的老乡加邻居,其文章颇有鲁迅的风采和气场。

“金庸为一个弱女子‘闹腾’一番,创造了建筑界的一个奇迹,悄然离去。” ——《雷峰塔为啥没有门》

“在‘牛虎铜案’这伟大的艺术品面前,多少值得炫耀的现当代作品不过是一片浮云。”……“厚着脸皮宣称自己的绘画和书法已经超越古人的那些人,不是也‘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吗?” ——《谈谈艺术史上最“牛”的牛》

“闹腾”、“浮云”、“小”,多么有趣的文字?又是多么犀利之语?笔意隽永、尖锐深刻。

一般来讲,文章可长可短,长的恢弘大气,短的短小精悍。这一点上,先生自有观点。他认为,文短,则言不及义;文长,则拖沓冗余。他的文章“字数恰好、不短不长”。外行观瞧,未觉乏味时,已悄然收笔;内行赏阅,山重水复,尚意犹未尽。

这就是朱先生的文字风格——字字珠玑、难能可贵。

关键词: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