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环保故事|我是“白马雪山守护人”(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李琴)
来源:环境保护     时间:2023-02-12 05:56:50


【资料图】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生动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自觉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生动实践,生态环境部开展“新时代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征集活动。《环境保护》杂志社微信公众号特开设《我的环保故事》专栏,对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我是“白马雪山守护人”李琴 我是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态监测项目负责人,一名立志用“天空地”一 体化监测技术守护云南绿水青山和生物多样性的普通工作者 。 2015年,我离开有机分析岗位,来到生态监测室,开始从事自己的老本行。我一直认为搞生态学研究的人都要耐得住寂寞,学会打持久战,因为只有大空间范围和长时间尺度的生态监测数据才具有分析价值。众所周知,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生态保护地位极其重要。但长久以来,云南的监测基础条件相对薄弱,在生态重要区域和敏感区域的生态监测还有许多空白需要填补。所以从2016年开始,在单位的支持与鼓励下,我就一直“上窜下跳”,向有经验的植物学家和监测前辈取经,努力于高黎贡山、白马雪山等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的监测台站的建设研究。

在寒温性针叶林带大果红杉样地开展群落样方监测

很幸运,几年的谋划与筹备没有白费。2019年我有幸成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西南山地典型高山植被垂直带生态地面监测”项目负责人,总算得到机会,以项目为依托,开始描绘自己构想的多部门合作、多手段融合、多要素并行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蓝图。权衡生态保护地位、依托台站现状和实地踏勘结果,最终,我把监测试点确定在了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方面,该保护区地处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3479米完美的海拔高差造就了完美的垂直带谱和低纬度高海拔生物多样性保存比较完整的原始高山针叶林。另一方面,保护区地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维西两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高海拔的藏区通达性不好,监测基础条件非常薄弱,保护区内的曲宗贡生态定位站在项目开展之前实为“三无”站点,无电无网无设备,迫切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与帮扶。

监测团队在保护区与护林员一起用餐

2019年,春节刚过,我便顶着寒风冒着大雪进入白马雪山进行样地踏勘,这让我第一次强烈体验了头疼、呕吐等急性高反症状。至今持续4年的监测,高反并没有阻止我前行的脚步。总站领导和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赵琦琳副主任曾多次亲赴样地参与监测,大家的鼓励和“天空地”一体化的庞大梦想,在每每遇到困难时都是支持我前行的最大动力。 一路行来,我从来都不孤独,由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牵头,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大学和云南省气象台共同组成的生态监测团队让“白马雪山守护人”社群得以诞生。这是一个数据共享、技术互通、多民族融合、团结协作的大家庭,是个“痛并快乐着”的集体。 每年6-10月份的监测季经常多雨,样地通达性和生活工作条件非常艰苦,设备和驻地物资运送要靠人背马驮。 作为大家戏称的“李首席”,我和团队共同进退,与当地护林员同吃同住,克服高反不适,冒雨穿行于密林之间开展工作已成为常态。 但同时我也体会到了亲自安装的设备测试成功后的喜悦,分享了在驻地利用休息时间缝制样地凋落物收集网时大家唠叨的家长里短。 我和团队在4年的坚持与合作中体验到了不一样的幸福,对这块美丽土地的依恋与责任造就了我们的雪山情怀,几年以来团队没有一人因难而退。 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曲宗贡生态定位站2022年已摆脱“三无”状态,项目组在白马雪山6个垂直植被带建了10块固定监测样地、2条动物样线和2条红外相机样线。 各部门技术优势在持续的监测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发挥,几年来我们不断尝试新技术在生态监测中的应用,顺利开展了遥感、无人机与地面监测相结合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为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与风险评价、水源涵养评价、生物量和碳汇测算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 我们的执着坚持与单位的不懈努力也感召了许多业界同仁,包括彭华、段昌群、刘辉志教授在内越来越多的学术大咖们为项目组提供无偿技术支持,这也不断激励我本着守正创新的热情在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监测的道路上勇毅前行。相信在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和我们这一代基层环保人的坚守和努力下,云南的山水和家园会更加壮丽。 作者单位: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相关链接

新时代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征集火热进行中,快来投稿吧~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关于开展“新时代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征集活动的通知》

来源:生态环境部 环境保护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 ▼ 一键订阅《环境保护》杂志

近期要闻

▼ 点击留言、收藏、分享原文

关键词: 生态监测 生态环境 生物多样性

新闻推荐